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应抓住制造业这个关键
最新动态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应抓住制造业这个关键
2024-12-12
8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力争实现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全社会物流成本)从2023年的14.4%降至2027年的13.5%左右。这反映出中央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决心,也是未来一段时期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接近90%。因此,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必须抓住制造业这个关键,通过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统筹推动物流成本实质性下降,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制造业在物流成本降低中占据核心地位
为确保经济安全,我国必须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是物流降成本的基本前提。制造业在物流成本降低中占据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其规模性、基础性与联动性三个方面。
从规模来看,制造业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产品销售的全链条物流活动,其物流量巨大,涉及领域广泛。例如,钢铁、汽车等重工业制造业,原材料与产品的运输、仓储等物流环节成本高昂,在整个生产成本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据统计,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占其总成本的比例约为20%至30%,成本下降空间较大。
从基础性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物流效率与成本直接影响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以电子制造业为例,芯片、显示屏等零部件的及时供应与成品的快速配送,是保障整个产业链正常运转的基础。一旦制造业物流出现问题,将会引发上下游产业的连锁反应,导致整个产业链物流成本上升。
从联动性看,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物流需求的增长,促使物流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服务水平;而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又能够为制造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解决方案,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提高其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力。
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在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下,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不小进步,但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融合层次不够高。一方面,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在物流选择上,往往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自主运营物流业务,属于简单功能的一方物流,自建仓储和运力资源导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成本大幅增加,影响了物流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社会物流资源闲置浪费严重。部分制造企业将物流视为企业成本项,而非提升供应链效率协同的价值项,多聚焦单一环节、局部功能降低物流成本,对供应链物流在提升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库存占用方面的价值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多聚焦传统仓储、运输或配送等单一领域,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服务不够,物流服务多停留在基础层面,未能深入到制造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环节,使得制造业企业不愿意外包物流服务。
二是融合程度不够深。目前,我国物流自动化率平均水平仅有20%。据京东物流研究院统计,目前仍有约49.2%的企业未使用任何仓储物流自动化设备,已使用的自动化设备渗透率也普遍较低,智能分拣设备和智能装卸设备渗透率只有11.9%左右。部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与外部物流企业、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低,使得企业无法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物流计划。此外,制造业涉及众多行业与产品,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物流包装、运输载具、仓储设施等标准不统一,增加了物流转换成本与时间成本。
三是融合环境有待改进。各种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不够,港口集装箱港区中超过50%没有铁路专用线,货物需要在港口码头、铁路场站、货运站、机场等设施间频繁转运,增加了短倒成本。很多制造业园区和集群在产业规划时没有考虑到物流规划,工厂布局、库房设计、功能定位等不能满足制造业供应链高效衔接的发展需要,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推动制造业降低物流成本的建议
推动制造业物流服务社会化。一是鼓励物流需求量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分离、分立物流资产和业务,根据自身需要,将能够整合外包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制造业企业物流外包和物流业服务制造企业提供金融或税收支持。二是推动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牵头打造一体化供应链平台,通过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商贸、物流、金融等集成服务,实现采购、生产制造、发货、运价等各类数据的同步与分析,增强制造业的市场需求捕捉、需求响应和敏捷调整能力,为制造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三是积极培育打造大型现代物流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盟等方式整合中小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的物流资源,形成规模化、网络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快速提升行业集中度。
提升制造业物流数智化水平。一是不断提高制造业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的广泛应用。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改造,优化企业数据应用环境;鼓励规上制造业企业探索实施数字化管理、应用化平台设计、加强网络化协同、发展智能化制造、推广个性化定制、拓展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二是建立和完善制造业物流标准体系。鼓励制造和物流企业积极参与物流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双方结合行业特点与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标准内容。提高标准化物流装载单元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托盘、包装箱等装载单元标准化和循环共用水平。三是规范物流各环节公共信息交换标准,推动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供应商、客户之间建立深度合作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信息互联互通,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支持建立完善国家物流大数据平台,为多式联运智慧运输、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支撑,从而提高物流组织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优化制造业物流发展环境。一是统筹基础设施。加大对铁路专用线建设的支持政策,支持和要求重要港口、码头、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新建或改建铁路专用线,建设和优化内陆地区大型内陆港,实现公铁水有效衔接。二是加强规划协同。引导地方政府适应园区的集聚发展,加强工业集聚区物流功能整合,严格控制工业集聚区内企业自营物流用地,统筹规划集聚区物流服务体系。三是促进资源整合。引导地方政府适应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加强工业集聚区物流功能整合,推动物流规划发展与产业集群规划发展相适应、相匹配。规划建设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为区内企业提供仓储、运输、配送等一站式物流服务,提高物流设施利用率与物流服务质量。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