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如何让金融“活水”加快流进产业“良田”?
最新动态
如何让金融“活水”加快流进产业“良田”?
2024-11-20
20
来源:中国工业报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自2021年2月上线以来,累计助企融资超1万亿元;今年以来,该平台助企融资新增约2900亿元,同比增速达40.7%;建成17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活动促成意向融资金额超千亿元……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组数据显示,当前多方创新开展产融合作,有力支持工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金融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要素资源,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快,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供给?产融合作又该如何深化?
构建三者间的良性循环
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对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新型工业化为产融合作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日前指出,要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型工业化顺畅流动,多措并举推动产融合作迈上新台阶。
如何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型工业化顺畅流动?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看来,“产融合作不仅是必然趋势,更是我们当前亟需下大力气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所探讨的并非仅仅是三个领域的简单合作,而是致力于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一循环机制对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科技创新无疑是引领产业升级、提升产业质量效率的核心动力。没有科技创新的驱动引领,产业升级将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将科技创新置于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激发科研机构的动力活力、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等措施,不断催生优秀的、高质量的科技成果。”黄汉权认为,这些成果不应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或论文之中,而应通过有效的转化机制,真正融入到产业创新之中,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与此同时,产业升级与金融支持的紧密联动同样不可或缺。产业升级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产业的技术改造、绿色转型、数智化发展等多个方面。“这些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等金融工具的引入,能够为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确保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顺利推进。”黄汉权表示。
在产融合作方面,更应注重金融产品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需求的精准匹配。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长周期、高收益的特点,而传统金融产品往往难以满足其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通过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的基金投资,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基金与社会化基金的协同参与,将形成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为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上,同样需要创新思路、优化服务。金融机构应根据产业升级的实际需求,设计符合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科技创新潜力但短期内没有盈利的企业,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设计差异化的上市标准、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推动其快速成长和发展。
在资金需求的满足上,既要通过信贷市场提供短期流动资金支持,也要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长期融资目标。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将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确保其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通过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我们将能够更有效地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金融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汉权认为。
发挥资金协同作用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财政、金融要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只有两者协同作战,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战略性及先导性产业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持。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久久为功。如何才能让金融“活水”加快流进产业“良田”?
在黄汉权看来,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财政、金融要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只有两者协同作战,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战略性及先导性产业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持。
“财政应着重支持战略性及先导性产业,这些领域往往因风险较高,刚起步时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此时,财政需发挥先导作用,引领社会资本跟进,形成投资合力。”黄汉权表示,通过设立风险担保机制,财政可一次性出资建立风险担保公司,为银行投资提供安全保障,降低银行风险,激发其投资意愿。同时,在政府采购环节,财政可以充分利用其资金优势,加大对国家支持产业的倾斜力度。通过优先采购这些产业的产品,不仅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实际支持,还能进一步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
除此之外,金融作为一种融资的媒介,在产融合作发展过程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本支撑。“然而,在探讨资本的角色时,我们不得不正视其趋利性的本质。这并非是对资本的苛责,而是其运作的必然逻辑。资本若缺乏活力,便会陷入亏损的泥潭,甚至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刘桓表示,因此,当前金融企业,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它们的差异化定位与运作机制,无疑具有其合理性。但关键在于,国家政策如何巧妙地引导这些金融企业,使它们的运营策略与我们的总体产业政策紧密相连,共同推动经济目标的达成。这一点,显得尤为关键。
“回望中国的发展历程,重工业无疑是我们曾经的支柱产业。一系列大项目以及后续配套的中小项目,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重工业领域,如石化、钢铁、煤炭等,曾是那个时代的经济引擎。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住房问题逐渐凸显,成为了改善生活的关键所在。”刘桓详细向记者解释道。
在探寻下一个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时,应更加注重产业的精准选择与定位。相较于传统的金融支持产业,我们更需关注那些具有长远发展前景且不易过时的产业。在刘桓看来,“创新无疑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创新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例如,当前备受瞩目的‘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以及5G通信、人工智能等,正是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技术的提升、充电设施的完善以及电池处理的科学化,都是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而新能源的核心在于能源的高效利用与资金的合理投入。“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找到金融支持产业的突破口,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刘桓表示,“除了新能源汽车之外,我们还有诸多具有潜力的产业值得关注。”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作为我国的传统瑰宝,中医药在产业升级换代方面的投入与探索,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此外,刘桓还指出,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养老问题在中国日益凸显。如何让养老产业成为中国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养老产业方面的深耕与细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产业体系。
“因此,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找到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确保产业支持政策和财政货币手段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否则,盲目生产只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积压。”刘桓认为,在产业政策调整的过程中,方向选择往往比努力程度更重要。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