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能源供给保障有力 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最新动态
能源供给保障有力 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2024-09-19
18
来源:国家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能源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发展成就,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实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能源生产消费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生产从以煤炭为主向多元化、清洁化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水平实现新跃升,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能源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一、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供应保障基础不断夯实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能源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仅为0.2亿吨标准煤。新中国成立75年来,能源工业取得巨大发展,能源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我国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2023年[1]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8.3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202.6倍,年均增长7.4%。如今,我国已经基本建成煤、油、气、核及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和供应保障体系,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和韧性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动力支撑。
煤炭优质产能持续释放,托底保障作用不断增强。1949年原煤产量仅为0.3亿吨,2023年达到47.1亿吨,比1949年增长146.2倍,年均增长7.0%,原煤自给率达90%以上,煤炭基础和兜底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截至2023年底,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2]81处、核定产能13.3亿吨/年,安全高效煤矿建设模式全面铺开。我国持续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为煤炭资源接续和产业优化布局提供保障。截至2022年底,煤炭储量达2070亿吨[3]。
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提升,增储上产持续推进。1949年原油产量仅为12万吨,随着20世纪50、60年代玉门、克拉玛依、大庆、胜利等一批大型油田的成功开发,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跨入世界主要产油国行列。2010年我国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2023年达到2.1亿吨,比1949年增长1740.9倍,年均增长10.6%,国内原油2亿吨长期稳产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1949年天然气产量仅为0.1亿立方米,1976年突破百亿立方米,2011年突破千亿立方米,自2017年起,连续7年保持百亿立方米增产势头,2023年达到2324亿立方米,1950—2023年年均增长15.1%。油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自2015年以来整体保持增长态势,勘探领域不断拓展,2023年,海洋原油产量突破6200万吨[4],增量连续4年占全国原油增量的60%以上,非常规油气取得新突破,页岩油产量创新高,页岩气发展向深层跨越,致密砂岩气高效规模建产。海上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已成为增储上产主要来源。
电力生产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清洁电力占比不断提升。发电量从1949年的43亿千瓦时发展到2023年的9.5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1.0%,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电力发电量从1978年的446亿千瓦时发展到2023年的3.2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0.0%,占全部发电量比重由17.4%提高至33.7%。截至202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5]29.2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15.19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比重达到52.0%,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近四成。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其中,水电由1949年的16万千瓦增长到2023年的4.2亿千瓦,年均增长11.2%;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规模[6]突破10亿千瓦,其中,风电由2005年的106万千瓦增长到2023年的4.4亿千瓦,年均增长39.8%,太阳能发电由2011年的222万千瓦提高至2023年的6.1亿千瓦,年均增长59.7%。
能源生产结构持续优化,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受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富煤、贫油、少气”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原煤作为我国能源供应最主要的品种,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高达96.3%,原油仅占比0.7%,水电占比3%。到1978年,原煤占比下降为70.3%,原油占比为23.7%,天然气占比为2.9%,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为3.1%。1979—2000年,煤油气等化石能源占比稳定,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较快发展,比重提高到7.7%。2001—2012年,煤炭行业度过“黄金十年”,原煤占比回升至2012年的76.2%;受我国石油资源匮乏所限,原油产量缓慢增长,占比下降到8.5%;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快速增长,占比分别提高到4.1%和11.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生产发生巨大变革,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结构由以煤为主加速向多元化、清洁化转变。2023年,原煤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下降到66.6%;原油占比下降到6.2%;天然气、水电、核电、新能源(风电、太阳能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加速发展,占比大幅提高到27.2%。
二、能源进口多元稳定,国际合作成效明显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规模较小,国内能源需求相对不足,较长时期保持能源净出口状态。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逐步从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新时代以来特别是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10年来,面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务实推进大国能源合作,开放条件下的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能源进口稳步增长。2023年,全国能源净进口总量[7]12.9亿吨标准煤,比1997年[8]增长61.4倍,年均增长17.2%。分品种看,原煤自2009年开始净进口,2023年净进口4.7亿吨。原油自1996年开始净进口,2019年突破5亿吨后持续保持高位,2023年达到5.6亿吨。天然气自2007年开始净进口,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2023年达到1591亿立方米。能源进口稳步上升,与国内能源生产形成良性互补,共同保障了我国能源供应安全。
能源国际合作全方位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全面发展同世界各国能源合作关系,推动建立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等多个合作交流平台,打造出核电、特高压输电、水电、新能源等一批重大出口成果,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和国际油气合作区块进一步巩固完善。目前,我国与9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双多边合作机制,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项目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超过40%,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
三、能源消费保持增长,绿色低碳进程加快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消费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1953年[9],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仅为0.5亿吨标准煤,2023年达到57.2亿吨标准煤,比1953年增长104.7倍,年均增长6.9%。分品种看,清洁能源消费增长更快。与1980年比,2023年天然气消费量增长26.8倍,年均增长8.0%;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量增长41.4倍,年均增长9.1%。与此同时,煤炭消费量仅增长6.8倍,年均增长4.9%;石油消费量增长7.3倍,年均增长5.1%。
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高。长期以来,煤炭作为我国基础保障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始终保持第一,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1953—1978年,煤炭占比逐步下降至70.7%;石油占比由1953年最低的3.8%提高到22.7%;天然气由1957年最低的0.1%提高到3.2%,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由1953年的1.8%提高到3.4%。1979—200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呈现先升后降的走势,2000年占比为68.5%;石油占比先降后升,达到22.0%;天然气占比小幅波动,下降到2.2%;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快速发展,占比提高到7.3%。2001—2012年,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维持在68.0%—72.0%;石油占比持续下降到17.0%;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分别提高到4.8%和9.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加快转变用能方式,扎实开展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加快推进天然气在城镇燃气、工业燃料、燃气发电、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大规模高效科学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成效明显,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天然气、水电、核电、新能源(风电、太阳能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消费增长加快,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2012年的14.5%提高到2023年的26.4%,其中天然气消费占比从4.8%提高到8.5%,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占比从9.7%提高到17.9%。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68.5%降至55.3%;石油消费占比保持在18%左右。
人均用能水平显著提高。1953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93千克标准煤,2023年达到4053千克标准煤,比1953年增长42.6倍,年均增长5.5%。民生用能保障有力。2022年,我国人均生活用能500千克标准煤,比1980年的112千克标准煤增长3.5倍,年均增长3.6%。其中,城镇人均生活用能461千克标准煤,比1980年的332千克标准煤增长0.4倍,年均增长0.8%;乡村人均生活用能571千克标准煤,比1980年的60千克标准煤增长8.5倍,年均增长5.5%。居民用能低碳化转型成效显著。人均生活煤炭消费量年均下降2.6%,人均生活电力消费量年均增长11.4%,人均生活液化石油气消费量年均增长9.4%,人均生活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3.5%。
终端用能电气化率[10]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75年来,电力工业在发展规模和质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2011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力大国,同时人均用电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积极推进电能替代,终端电气化水平显著提高。2023年我国终端用能电气化率约为28%,位居国际前列。电能有望在“十四五”末超过煤炭,成为终端第一能源消费品种。
四、能效水平大幅提升,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强能源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各项需要的基础上,我国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能源发展的质量和效率。随着单位GDP能耗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连续写入“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等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相继推出,节能减排政策机制不断健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持续推进,我国节能降耗取得了突出成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GDP能耗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十一五”以来,累计降低43.8%,年均下降3.1%。单位产品能耗明显降低。通过推进技术工艺升级、更新改造用能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和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不断下降。与2012年相比,在统计的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中,2023年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下降20.0%,烧碱综合能耗下降19.4%,电石综合能耗下降15.5%,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5.2%,水泥综合能耗下降10.2%,平板玻璃综合能耗下降14.0%,吨钢综合能耗下降6.7%,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6.0%。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整体提高。与1980年相比,2022年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发电及供热提高11.9个百分点,炼焦提高4.6个百分点。
五、“十四五”以来能源发展取得新进展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四五”以来,能源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累计增长18.7%,年均增长5.9%。煤炭压舱兜底作用充分发挥,原煤产量累计增长20.8%,年均增长6.5%。油气增储上产再上新台阶,原油产量累计增长7.3%,年均增长2.4%。天然气产量累计增长20.7%,年均增长6.5%。新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年均增长超过1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3.9%。
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十四五”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能耗双控政策不断优化完善,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核电等非化石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节能降碳成效显著,扣除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核电等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7.3%,年均下降2.5%。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改善。从能源生产结构来看,2023年原煤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重比2020年下降0.9个百分点;原油占比下降0.6个百分点;天然气占比与2020年持平;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2023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2020年下降1.6个百分点;石油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天然气占比提高0.1个百分点;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当前,我国已开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锚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能源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节能降碳依然面临诸多考验。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奋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能源力量。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