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 促进数实经济深度融合
最新动态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 促进数实经济深度融合
2024-09-13
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发展工业互联网”。全会的这一系列决策部署,既体现了党中央一以贯之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战略定力,也为我们开展相关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促进数实融合的战略之举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要驱动力量,对于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主要发挥四方面作用。
首先,发展工业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部署。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供必备的基础条件。随着数据要素化进程持续加快,工业互联网逐渐向数据基础设施演进,推动海量异构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建模分析,全面提升数据流、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的协同水平和集成能力,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其次,发展工业互联网有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工业互联网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集成,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对实体经济各行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尤其是,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既推动网元智能、切片智能、边缘智能等工业互联网技术升级,又催生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服务,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部署应用,为人工智能发展创造了广阔前景。
再次,发展工业互联网有利于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工业互联网通过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与传统产业特有的知识、经验、需求相结合,加速工业机理模型的汇聚沉淀,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催生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壮大柔性生产、云制造、共享制造、虚拟制造、工业电商等新业态,加速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
最后,工业互联网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提供重要支撑。工业互联网能够促进数字产业集群化,一方面推动5G、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面突破和迭代创新,促进时间敏感网络、工业芯片、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等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全局带动效应,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数字产业生态化发展,汇聚产学研用各类主体,助力龙头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向中小企业开放品牌、研发、设备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深化创新合作,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
工业互联网促进数实融合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标志性、引领性成果,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日益凸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规模化推广新阶段,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互联网推动要素资源汇聚,融合新底座不断夯实。初步构建起包括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和安全五大功能体系。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主要地市,已经建设5G基站391.7万个,企业内网改造持续深入,建成3.16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300家“5G工厂”;建成标识解析“5+2”国家顶级节点体系,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近340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近9700万台(套);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初步建设,工业数据汇聚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建成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
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融合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从“研产供销服”各环节单点应用,向全环节、全流程综合集成延伸,形成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典型应用模式,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绿色化生产、精细化投融、可视化治理等新模式加速形成。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工业互联网降本、提质、增效、绿色、安全作用日益显著。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1.3万个,形成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无人智能巡检等典型应用场景,推动钢铁、电力、采矿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融合新动能加快释放。工业互联网加速信息技术(IT)、通信技术(CT)、控制技术(OT)、数字技术(DT)“4T”融合,工业级5G芯片、模组、网关实现突破,工业5G模组成本较商用初期下降90%,网络切片技术已实现端到端切片的基本功能,为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边缘计算、工业PON、云PLC、边缘云等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探索形成一系列新技术产品。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加速融合,在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作业、产品运营等方面探索推进,部分工业模型已初步在产品技术支持、工控代码生成等领域形成解决方案。
以发展工业互联网为抓手促进数实深度融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持续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全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为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不懈努力奋斗。
一是做实基础,完善功能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持续壮大产业规模,一体推进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功能体系建设。工业网络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基础设施,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拼图之一。利用我国在5G、光纤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领先优势和成效积累,加快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和服务效能,引导企业开展内网改造和升级,推进5G工厂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支持平台企业发挥生态优势,提升数字技术和产品服务水平。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动智能计算中心有序发展,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发展数据空间、隐私计算、区块链、数据脱敏等技术,有效提升数据流通环节安全可靠水平。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持续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政策标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加强政策宣贯、攻防演练、人才培训、资源池建设等工作,强化漏洞政策信息共享、风险提示,提升行业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做优供给,强化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化推进“5G+工业互联网”、时间敏感网络、边缘计算、工业智能等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业化进程。加速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构建标准体系。推动龙头企业设立工业互联网科研部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生态,助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培育“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构建标准化“小轻快准”产品和解决方案资源池。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需求强烈、国产供给相对不足的领域,研发攻关一批“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深化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推进人工智能在工业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重点场景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深度应用,加快通用大模型在工业领域部署。加快面向生产制造场景的行业专用模型的培育,研发一批工业级人工智能产品和装备。
三是做深应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立足发展实际、聚焦重点行业、重点省份,分级分业推动,提升应用赋能水平。“点”上抓企业。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好、转型效果突出、投入产出比高、可复制性强的试点企业作为转型样板,通过案例分享、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加强对样板企业的宣传推广,引导企业“看样学样”。“线”上通链条。引导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通过系统开放、数据共享、资源协同等方式,加强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业务协同与互联互通,向中小企业输出转型能力,推进链式转型。“面”上强集群。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及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的作用,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在园区/集群中的深度应用。深入实施链网协同战略,发布一批行业融合应用参考指南,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工程机械、钢铁等重点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拓展。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引导产业园区、行业集群等加大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促进设备互通、资源共享。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四是做强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数实融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加大财税资金支持,充分利用重大专项资金等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社会投入机制,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技术更新。扎实构建人才体系。快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学科建设,支持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开设相关专业,加快在全国布局一批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不断增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合作中心、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的试验验证、检测认证、人才实训等公共服务能力。开展两化融合度标准制定与评估推广工作,打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升级版,健全标准应用推广的市场化服务体系等工作。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