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全国碳市场运行三年 推进行业减排效果显现
最新动态
全国碳市场运行三年 推进行业减排效果显现
2024-07-23
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全国碳市场运行3周年之际,《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在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8.78%,全国碳市场推进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碳市场在碳定价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强化。
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制度安排。我国碳市场由全国统一的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性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组成。2021年7月,以电力行业为突破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相较于强制性限产限排,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通过市场手段配置碳排放资源,企业减排方式更加灵活,更有利于促进行业减排。”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他介绍了一组数字:在保障电力行业快速发展、能源安全的前提下,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较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较2018年下降8.78%,“通过碳市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
据了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建设运行,第二个履约周期共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报告显示,目前,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均建立了碳排放管理内控制度,其中超过80%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碳资产管理,并将碳资产管理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绝大多数重点排放单位对自身减排潜力和成本进行了评估,主动采取低碳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等减排措施,并进行内部碳减排考核。碳市场的活跃度明显增强,第二个履约周期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量比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32%。根据全国碳市场信息网的数据,截至7月17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量达4.66亿吨,累计成交额达270.26亿元。
今年1月25日,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项法规,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及相关活动的主要环节和各主体的法律责任。随着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及第三个履约周期相关工作的持续推进,碳交易价格也在平稳上扬。4月24日,碳价一度突破每吨100元,目前在90元每吨左右波动。报告认为,碳排放权的绿色金融属性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配额质押等锚定了基准价格,撬动了更多绿色低碳投资,促进行业能效提升、能源结构调整,显现出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会上表示,将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尽快将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重点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持续强化数据质量管理,逐步推行配额有偿分配,不断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研究探索碳金融活动的可行路径,充分发挥碳市场推动低成本温室气体减排功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此次报告是在2022年12月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后,关于全国碳市场进展的最新报告。赵英民表示,未来,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发布全国碳市场年度情况报告。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